1)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_大宋帝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不大可能吧……”

  “辽主会愿意为西贼火中取栗,甘冒风险吗?”

  群臣们纷纷悄悄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赵昕看着这个情况,心里微微摇头。

  他知道,这些大宋文臣们,又犯起他们天真的老毛病来了。

  文人们总是这样,一拍屁股,就决定脑袋。

  用自己脑补和相信的东西,来揣测现实。

  于是,经常闹出笑话,诞生一个个在历史上让后人哭笑不得的笑柄。

  若是把事情搞砸了,这些家伙立刻就学鸵鸟,把脑袋往沙子一埋,只要自己听不到,事情就没有发生。

  这个事情,还需要思考吗?

  军国之事,从来都需要料敌从宽。

  不把最糟糕的情况考虑进去,怎么能打赢国战?

  不过,这种事情,赵昕前世早已经司空见惯。

  大宋文臣,除了少数人外,大多数人根本不具备战略思想。

  这些从地方州郡爬上来的士大夫们,处理民政,当官理政,收税修路,都是一把好手。

  但就是处理不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缺乏战略视野。

  不是他们不行,也非他们故意如此。

  实在是他们压根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这辈子都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相关的经验。

  他们对战争和外交的理解,都源自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写的书籍。

  于是,闭门造车,盲人摸象。

  这是纯文官正府的通病!

  而且不独是文臣,大宋君王也是如此。

  就像赵祯,自与元昊开战以来,就多次下发了他自己脑补的阵图去给前线大将,要求前线按照他的阵图来排兵布阵,对敌作战。

  甚至,有些时候会常凯申附体,直接对前线进行微操,想展现自己的军事天赋。

  而结果通常是和常凯申一样……

  所以,赵昕也明白,短时间内是改变不了这个局面的。

  他只好耐着性子,解释道:“方今天下,有汉末三国之势……”

  “不得不防西贼与辽人,仿照孙、刘故事,共抗大宋!”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相信。

  如今的天下,大宋是遵曹魏为正统的,而辽人则遵的是蜀汉。

  原因嘛,很简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于是,群臣立刻就重视了起来。

  因为,赵昕说的,他们可以理解,也能听得懂,甚至还马上就展开了联想——若辽、夏合流,那么,岂不是立刻就能和三国的孙、刘联盟一般,有能力在任何方向阻止大宋了?

  这么一想,无数人都出了一身冷汗,包括赵祯。

  这位官家当即就说道:“无论如何,必须阻止辽人与西贼靠拢!”

  赵昕听着,在心里哀叹了一声,明白自己的父亲被自己吓到了。

  他赶忙找补起来:“阿耶,若是辽主执意要与西贼合流,二郎以为,单纯的让步与妥协,并无用处……”

  假若辽国的有识之士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