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七十五章 不是侥幸_浴火重生西路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联人开始做出撤离的准备,派出伏罗希洛夫元帅赶往张掖面见陈海松,表明苏联政府的态度,希望他率领绥远八路军主力接收蒙古,独立完成对日军关东军主力的打击。

  心里有底的陈海松一点也不担心历史的机遇会在自己的手中滑落,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当你把一切有利因素都捏在手里,陷对手于不利甚至是绝望环境里你的机会就来了。他为此筹划了快两年,借着苏联的需求,有心算无心完成了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的渗透,再通过对日本军队施加影响和暗助,改变了它前世里缺乏规划逐次增兵、不善于使用机械化部队的弱点,一战消灭苏军主力,将苏联推到兵力捉襟见肘、东西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有了这样良好的战略态势,中国出兵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恢复主权也是早晚的事,以他对斯大林的了解,他是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更是个机会主义者,能和德国、日本先后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就知道他是个知道轻重、分得清主次、关键时刻舍得放弃的百变枭雄。

  如今蒙古在他眼里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如果把这个鸡肋送给饥饿的中国他既能收获感激也能摆脱困境,何乐而不为呢?他相信斯大林的智慧,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他一边等待苏联的再一次召唤一边陪同主席欣赏着自己一手创建的第一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据地,深情地向中央领导们介绍着当初逆转河西战局的惊心动魄、参观西路军征战的旧址和新建的厂区,愉快地把河西民主政府的党内外老朋友们介绍给中央领导。

  自打奔赴抗日前线后他只短暂地回来过两次,一次是去苏联授勋归来,那时的根据地还在草创时期又是冬季,还看不出大的变化,不过工商界、知识界、内迁民众让古老的边城有了生气。*干部热情周到、问寒问暖、全力保障给了躲避战乱的人们生的希望,民主政府的各项政策、法令法规让陡然增加的人口获得劳动的权利、安定有序的生活。

  今年初作为特使出访欧美他专程在张掖逗留了两天,虽然还是寒冷的冬季。可已经看得出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气息,从民众的穿着、精神面貌、洋溢在脸上的满足中感受得到发展工商业、推进现代社会改造、普及科学、技术、民主、法制带给各阶层人民的幸福。

  他再一次来到这里。是因为*、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秦邦宪、朱德、李富春等领导人正在这里开展调查研究。听说他以退为进回到归绥,刚好过来给大家说说这半年来环游世界的感受,开辟华东华南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民主政府和工业的成功经验。

  整风运动的开展在加强党性修养、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基础上围绕着社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