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91章 时代的局限与发展_大国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等等等等。

  这些还都是大类,其中的每一个小类单独提出来又可以细分成至少十几个不同的领域。

  比如航天飞机的飞行器设计,就包括了大小、形状、重量、航程、载荷能力,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等等。

  其复杂程度,毫不夸张的说,比可控核聚变技术都要复杂的多。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也没办法。

  虽然他能带人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但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却是完全不熟悉的另外一个领域。

  这可不是什么聚变堆炸了损失资金财产的事情,如果航天飞机出现问题,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损失设备经费什么的,在他看来都不是事。

  但拿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去说话,就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了。

  人命关天。

  坐在沙发对面,翁筠宗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不过说起航天飞机的研究和设计,我有个可能合适的人选。”

  “谁?”

  徐川抬头看了一眼翁筠宗,有些惊讶的问道。

  老实说,在航天飞机领域的研究,国内并没有什么经验,甚至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没有开启过这条发展支线。

  这也是他犯愁的原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支撑这个大局。

  翁筠宗:“北航大学的常华祥院士。”

  要说华国完全没有航天飞机领域的经验倒也不至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米苏双方在太空和航空领域的竞争,华国也曾设想过发展航天飞机技术。

  比如1986年的时候,在原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航天领域组建了“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对两个主题项目“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以及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了全面论证。

  项目规划初期的时候,工业方共提供了11种方案,后续国防科工委确定了其中的5种作为备选方案。

  分别是多用途飞船、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火箭飞机、空天飞机。

  在五个项目,几乎都和当时的主流,也就是米国和红苏竞争时发展的航天飞机有关系。

  毕竟那时候无论是米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还是红苏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都可谓是航天飞机最耀眼、最光辉的时代。

  但后面在经过仔细考量后,相关的方案请当时已经退休二线颐养天年的钱老先生看了一眼,做做把关。

  在拿到项目方案后,钱老先生认真仔细的对相关的方案进行了审核,最终在回复文件上写上了一句话。

  “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这句话指的是米国爆炸后解体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1986年1月28日,全美电视直播“挑战者”号升空的全过程,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