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1章】 怀技其罪_霸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韩国的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

  韩国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齐、楚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其思想却为秦国所用。

  韩国北临魏赵,东有齐,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敌。幸而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强弩据说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心”。除此以外,韩国出产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根据后人考证,商鞅变法之后秦军武器装备的制造能力和制造工艺得到提升的一个重大原因。便是秦国从韩国获得了相关的技术。(一再有读者对此解释抱有歧论,认为秦国的青铜兵器在春秋时期便已称雄,但此一事实确实是发生在商鞅变法之后。)

  经过一月的急行军,无敌所率领地迎亲队伍终于抵达了韩国阳城。阳城位于新郑之西,乃是韩国商贸大城,按照先早便拟好的两国交函,秦君嬴无敌是不能率领大军直抵韩国首都新郑城下的,只可驻足阳城,等待韩国君上仁敬将齐国使者送至阳城。

  韩国国君韩仁敬,便是日后史书中韩昭厘侯。也称韩昭侯或韩厘侯。韩氏本是出自姬姓,后以国为姓,如魏国魏。

  此次韩侯之所以欣然应允无敌率领大军赴韩迎亲,并非是给秦国或无敌本人面子,真要找一个说法的话,或许他是想给慎到一个天大的面子。韩国地处魏、赵、齐、楚、秦五国的核心地带,等同于夹心饼干里的那个“心”,想要对外扩张谋取土地,这五国它是谁也打不下。想要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无奈土地狭窄矿产匮乏,若不是他韩国手中掌握着制强弩和利刃箭矢的手艺作为屏障壁垒,只怕早就被各大国兼并了。

  以此,在土地窘迫,物产贫乏的客观条件下,想要强盛国家或艰难守成,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