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7章 极端的尽头还是折中_大明180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斗的“通用型战列舰”。

  她们要兼顾前卫战与决战,破交与反破交战,需要应对特殊海况和气候下的遭遇战等等。

  她们不能打一场就回去泡船坞,她们需要连续战斗,需要长期保持战斗力。

  需要在大洋上长时间巡航,持续驱赶和猎杀敌人的巡洋舰,也需要与敌人屏卫舰和主力舰纠缠。

  工匠们认为,如果要考虑这种全面的作战需求,那就只能采用“分级防护”设计了。

  根据战舰不同部分的重要程度,布置不同厚度和类型的装甲,装甲盒也分成三到四个级别。

  舰体绝大部分区域都有不同厚度的装甲,所以不会轻易破损和扭曲变形。

  受轻伤的情况下,通常不会影响航行和作战能力,甚至不怕被洗甲板。

  在真实的海战中,战舰的体量碾压是绝对的,巡洋舰要去单挑战列舰,那基本都是必死无疑。

  巡洋舰面对决战型战列舰,有一定机会拼死送主力舰回船厂修船。

  面对通用型战列舰,可能只是让战列舰的涂装花掉,不影响她去打决战,或者是继续屠杀下一群巡洋舰。

  很显然,分级防护的是通用的理想化设计,所以被称为通用型战列舰。

  这种设计的缺点同样非常的明显。

  在同样吨位下,通用型战列舰的核心舱防护效果,肯定是低于采用“绝对核心防护”设计的战列舰的。

  因为非核心区域的防护占用了装甲份额啊。

  要达到同样级别的核心防护等级,通用型战列舰吨位就要继续提升。

  这样悖论就来了。

  绝对核心防护式战列舰的吨位增加之后,也能继续加强自己的核心防御水平啊!

  在原有的地球海军历史上,纯粹的“绝对核心防护”设计,与传统的保守的分级防护设计,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的短暂。

  基本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总共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存在过。

  当时又正好是海军条约导致的“海军假日”时期,各海军强国都没有造新船,大部分设计被枪毙在了设计图上。

  到了二战爆发前夕,那些新时代的新锐战列舰,除了“最终决战兵器大和”以外,基本都是两种思路的混合体了。

  都是“受到核心防御观念影响的激进版分级防护设计”。

  或者“借鉴分级防护设计思路的优化版核心防御设计。”

  这种设计方向其实最困难掌握的。

  防护装甲要分级设计,要分几级?具体怎么分?

  战舰上的不同区域和设备,应该分别分到具体哪一级?

  不同等级的装甲厚度比例差值要取到多大最好?

  主装甲和水平装甲要占多少比例?

  在没有计算机模拟的时代,很难直接找到真正的最佳区间,只能依赖海军和设计师的经验。

  所以,虽然历史上绝大部分二战新锐战列舰,都是这种风格的设计,但是设计效果却参差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