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八十七章:学习才能强国_日月永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精力,朱允炆本身也懒得去印那些眼下对国家作用不大的书。

  印书,是对传统的士族门阀最大的冲击。

  古代一群不怀好意的所谓名士规劝君王:不可使民开智。

  巧舌如簧的欺骗君王,说一旦百姓聪明了,就会动摇统治,质疑权威,其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固化阶级权利而已。

  他们的孩子可以一落生就读书识字,而百姓的孩子一落生只能种地当兵。

  那么治理国家,君王只能从他们这些门阀阶级中挑选人才来充任官员,代代如此,毫无选择。

  后世常说寒门难出贵子,殊不知在古代,寒门是绝对出不了贵子,寒门只能出造反革命党。

  毕昇研究出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没有在宋朝的时候普及?为什么被打压的只能被记载到《梦溪笔谈》之中的原因就出在这里。

  宋朝是士大夫阶级的天下,他们把持着宋朝这个国家从中枢到地方的所有权力,自然极力压制百姓触碰知识,断了赵家皇帝从民间选材的希望。

  而在这一点上,朱允炆早就明确过,民智开的越高,统治才会越稳。

  文人相轻这个毛病那是骨子里东西,但凡一个人有点文化,那真的是藐天藐地,慢说什么同一阶层了,就算是内阁辅臣、六部堂官那在他们眼里,也都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毛笔评政、酒肆治国。

  将来大明的学子百姓可能连翰林院门朝哪都不知道,但这并不会妨碍他们抨击朝廷的方针政策,这样谁也不服的性格,还担心他们造反吗?

  解缙被召进宫里的时候,朱允炆正埋头与案牍之中,拿着纸笔写写画画。

  “朕要办教育。”

  登基将近六年,国内国外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内忧外患全被一扫而空,他这个皇帝将来的工作只剩下埋头与国内大搞发展。

  教育?

  解缙微微错神,有些不太明白朱允炆的意思,大明眼下的教育事业一直发展的很稳定啊。

  府县有讲学,地方的士林学子都有学习的地方,读书识字而后参加省考、科举,中央也有翰林院。开办教育一话从何说起?

  “朕说的教育不是咱们大明眼下这种,府县士林学子自己找老师、寻私塾。”

  朱允炆抬头,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而是官办学堂,搭建更成熟的教育体系,从孩童抓起,从教书识字到系统的知识传授,直到长大成人,参加省考、国考。”

  “工部改良了活字印刷术,朕去看了一眼,实验的结果非常喜人,只要制造大量印刷机,一年半载的功夫就可以印刷出数十万本书籍,所以朕打算兴办教育,先拿南直隶、江西和浙江做试点,官办学堂,招收五六岁以上的孩童,免费施教。”

  免费施教!

  解缙只觉悚然一惊。他仿佛看到了一处明堂之内,成千上万的孩子捧着书籍,摇头晃脑的场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